海绵城市目标是什么
海绵城市目标是什么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带来许多问题,其中最为公众热议的是“城市看海”现象。
海绵城市总体目标:
1、修复城市水生态 2、涵养城市水资源 3、改善城市水环境 4、提高城市水安全 5、复兴城市水文化
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成为生态文明城市。
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
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2020年,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2030年,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二、海绵城市技术路线
2.1源头减排
在城市各类建筑、道路、广场等易形成硬质下垫面(雨水产汇流形成的地区)处着手,尽可能在源头解决径流减排问题。
综合采用绿色建筑和低影响开发建设的手段,结合区域雨水排放管控制度,落实雨水径流控制要求,既分解了责任和资金,又将市政管网等排水设施的压力也从源头得到了分解。
2.2、过程控制
传统排水系统按未端治理设计,按最大设计雨强来设计管径。
过程控制即利用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手段,通过对雨水径流的过程控制和调节,缓解或者降低径流峰值,避免雨水径流的“齐步走”。
2.3系统治理
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来考虑治水,充分利用好地形地貌、自然植被、绿地湿地等天然“海绵体”的功能,同时考虑水体的“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既不造成内涝压力,也不截断正常径流,影响水体生态。
相关部门一定要形成合力,统筹规划、有序建设、精细管理。
三、海绵城市建设五大关系
1、水质和水量的关系:量、质统一才能处理好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的关系。 2、分布于集中的关系:分布即化整为零,源头减排,集中即要集零为整,未端处理。 3、景观和功能的关系:将自然生态功能融入到景观中,做到功能和景观兼具。 4、生态和安全的关系:大概率小降雨,要从涵养生态的角度留住雨水,小概率大降雨,要以安全为重,妥善及时地排水防涝。 5、“绿色”与“灰色”的关系:绿色基础设施倚仗自然力量,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原则
规划引领:从生态空间格局、系统、片区分层次构建海绵建设内容,先规划后建设,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
生态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本底,划定管控界限。应保护江河、湖泊、湿地等水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海绵基础设施,提高水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
安全为重: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消除安全隐患,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的水安全。
因地制宜:全面分析、系统评估,合理制定发展目标与控制指标,符合经济规律。根据海绵建设适宜性评价和祭祀适宜性评价,各个区域需要合理确定分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科学规划布局和选用海绵技术设施。
统筹建设: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在各类建项目中严格落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海绵城市开发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统筹建设。
五、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
5.1、下渗工程
提高城市下垫面渗透性,可避免地表径流,减少汇集至管网的雨水,同时还有涵养地下水与补充地下水的作用。具体形式为: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等。
5.2、滞水(洪)工程
通过滞留,提高雨水滞渗的作用,同时也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峰现时间,既降低排水强度,又缓解了灾害风险。具体形式有: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地、渗透池、人工湿地等。
5.3、蓄水工程
主要用于收集雨水,使城市降雨得到自然散落,以达到调蓄和错峰的作用,同时也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具体形式有:塑料模块蓄水、地下蓄水池等。
5.4、净水工程
通过土壤、植被、绿地系统等渗透,能对雨水水质净化,减少面源污染,然后回用到城市当中,可供城市生产生活使用。净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等。
5.5、用水工程
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和再生水,提高用水效率,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整个过程通过“渗”涵养,通过“蓄”留住,再通过净化再利用,不仅能缓解洪涝灾害,还能缓解地区缺水问题。
5.6、排水工程
构建绿色与灰色设施结合的蓄、排水体系,避免内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利用城市竖向与工程设施相结合,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怕啥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超标雨水的安全排放及下游用水,避免内涝。
六、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构成
6.1不同海绵体系的界定
海绵城市建设是由三部分构成:
1.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2.
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小排水系统) 3.
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大排水系统)
6.2、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低影响开发技术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传输、截污净化等几类。通过各类技术的组合应用,可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实践中,应结合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水资源等特点及技术经济分析,按照因地制宜和经济高效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及其组合系统。
6.3、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小排水系统)
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传输与排放,主要包括雨水收集设施、过滤设施、雨水管道及附属构筑物。海绵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建设应建立在现状雨水管渠系统普查及现状管道病害全面修复的基础上。
6.4、超标雨水排放系统(大排水系统)
用于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一般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进行构建。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实施步骤一般由以下七个方面构成
STEP01:明确当地自然水文特征(径流、蒸发等) STEP02:依据当地降雨状况,得到设计降雨强度 STEP03:因地制宜确定当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STEP04:根据规划布局分解径流总量控制为日降雨强度,确定各地块控制指标 STEP05:设计选用渗、滞、蓄等工程技术措施,落实规划控制要求 STEP06:据采用的工程技术措施推演径流控制是否达到规划目标 STEP07:设计或校核排水系统,兼顾排水防涝。
海绵城市建设本质是控制雨水径流,关键指标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但技术落底需要统筹规划、市政、景观、建筑等专业。